有过一面之缘的梁文道让我认识了香港诗人小桦。小桦告诉了我香港市民驻守码头捍卫皇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集体记忆及公共空间的故事。故事在我出现的时候已经写到了第45天。
我曾经在香港电影、电视剧里无数次见过皇后码头。只是没想到第一次的见面,却是在她永远地停止使用以后。只见码头四周书桌、帐篷、电视、柜子、砂煲啷唱什么都齐。
是的,市民们已经在那里镇守了一个多月。
“大会堂、天星码头、皇后码头、爱丁堡广场是香港庶民经历五十年营造出来的公共空间。我们每天清晨在那里打太极、下午下棋,晚上乘凉,连失恋也要在那里痛哭。”
捍卫码头的市民所组成的《本土行动》在宣传单上如是写着。
建于1953年,被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的皇后码头,在今年四月面临了被迁拆的命运。尽管面对许多不满、抗议的声音,取代她的中环码头已经在另一端启用了。可是,中环码头始终取代不了皇后码头在香港人心中的位置。
皇后码头不仅是座有历史价值的一级建筑,她也是伴着香港人经历英殖民时代的一个历史符号,她更是香港社会运动史上的重要场景。
香港政府填海及起高楼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拔去了皇后码头,政府接着将种出来的,是军用码头及摩天大楼。
政府的发展大计不让人觉得意外惊奇,人民的活泼创意倒叫我留下印象。
皇后码头之行的点滴在接下来的几天,一直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我脑海...
星期天从南丫岛回到中环,一路上的风光让人大开眼界。只见从喷水池旁到行人隧道,从天桥地下到汇丰银行楼下,都聚集了人山人海的休假外籍劳工。他们或倚墙而立,或席地而坐,聊天的聊天,野餐的野餐,玩牌的玩牌,休息的休息。
“如果不是外佣朋友二十多年来持续地身体力行,香港政府会容许有人坐在大会堂的回廊地上休息吗?”
电车经过立法会大楼时,发现了一个从没有在马来西亚见过的牌子,写着“示威区”。
“皇后象广场、遮打道行人隧道、天星码头、皇后码头以至大会堂建筑群的开放性不是殖民政府或者特区政府赐予的,而是民间从下而上抗争和经营的结果。试想想,如果不是一班勇敢青年在六、七十年代与天星码头及皇后码头为社会公义站出来抗争,难道殖民政府会无条件给予示威集会的权利?”
以发展之名进行的逼迁、剥削、破坏每天都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上演着。然而,不管这样不公义的事情发生在哪里,总有一群无名英雄不畏强权、不辞劳苦地坚持着自己相信的东西。不管他们的争取最后换来怎样的结果,这样的执著及坚持永远都会让人记得。
几天的接触,在脑海里有个相当深刻的印象,感觉香港人有着很强韧的生命力。因为地方小,因为竞争强,他们奋斗,他们拼搏,他们勇往直前,所以造就了什么地方、任何隙缝都能活下去的本领,就像杂草杉菜一样。
坐在开往尖沙咀的天星小轮上,舒服的海风迎面吹来,海面上各种各样的船只熙来攘往。可是,原本开往皇后码头的船却永远地改变了靠岸的地方。
维多利亚海的那头对皇后码头不离不弃的人们,你们要加油!
2 comments:
这篇野是我见过最好最感动的一篇。好!好!
谢谢罗柏特赏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