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零年于雪兰莪双溪毛糯落成的麻疯病疗养院,承载了特拉维斯医生(Dr. E.A.O. Travers)的概念,即建构一个完整的社区,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提供病患们一个更人道的生活空间。疗养院的成立不仅标志着马来西亚的公共卫生迈入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世界医疗史上的重要事迹。
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对于前来求医者,不论国籍与种族,一律收容。疗养院完整的设施,以及政府提供病患的福利补助,也使邻国的病患纷纷前来求医。五十年代起,经常有病人从苏门答腊岛东岸前来求医,最高峰时期达百余人。远渡重洋前来求医的印尼华侨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叫施源恩。
施源恩1945年出生于印尼。求学时期,红红的双脚透露了他患上麻疯病的残酷事实,也预告了他这辈子的命运。由于当时印尼并没有任何医治麻疯病的药物或医疗设备,就在1959年,施源恩和其他两位病人,缴付了马币两百令吉,然后由那简陋的舢板,随着汹涌的海浪,把他们带到充满未知的马来西亚,去寻找传说中的双溪毛糯麻疯病院。
施源恩顺利地来到了希望之谷,并在院方的安排下,在疗养院住下接受治疗。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曾想过,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1 8岁以前的他一直都居住在儿童楼,直到后期才搬到屋仔(留院者的农舍)。另外,他也在病院内的特拉维斯学校接受了八年的教育。
早期社会对于麻疯病存有的偏见和恐惧,加上留院人数众多,导致疗养院内面对人手短缺的问题。病患当中较健壮者,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接受训练以从事医护工作,扛起照顾病人的工作。施源恩也是疗养院医护人员队伍成员之一,一直到目前他还是担任看护的工作,每天负责喂食老人家、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等等。这一份工作除了为他带来额外的收入,更给了他一份使命感,令他的生活有了重心。
不知不觉,施源恩已经复原近40年了,然而他依然选择留在双溪毛糯,和他熟悉的麻疯病院、熟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老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对于最近政府建玛拉工艺大学医学院的计划,他表示不赞成有关当局为了发展而将麻疯病院拆除,因为这将使一众病患面对生活环境、住宿等问题。而最令他不舍的,是这整个陪伴他走过将近五十载的麻疯病社区。因为,这里有他的欢笑泪水、有他走过的痕迹;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生命的见证。
双溪毛糯麻风病院通过庄园式的隔离社区,让病人在接受治疗之余,可以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他们获得医药治疗、福利照顾;他们接受教育、信仰宗教;这样一个人性化及进步的医疗概念,照顾了病人们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这不仅使它成为了本区域的麻疯病治疗中心,更让许多因染病而一度陷入绝望的心灵,再次看见了生命中的曙光,就在那希望之谷。
2 comments:
人性的伟大不是爱自己,而是去爱他人。不但要接受爱,更要付出爱!让爱传出去!
有人说,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对他最好的回报不是对他好,而是对另一个人好,把这种互助友爱传承下去。
就好象点蜡烛传灯一样吧。传下去,再传下去,整个世界,就光明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