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一种人见面时以互相摩擦鼻子的方式打招呼?”
小时候曾在电视上的游戏节目听过这道问题。忘了当时的我为何知道答案是毛利人,但是“毛利人”三个字对我来说不止是“见面时摩擦鼻子的民族”,仅是在我启程往纽西兰前不久的事。
纽西兰地广人稀,人口大约400万。毛利族大部分聚居在纽西兰北岛,占总人口的15%左右。毛利文化是“奇异(Kiwi)文化”里重要的元素,也是纽西兰的一大旅游特色。战舞(Haka)、碰鼻礼、银蕨、绿石、纹面都是毛利文化标记。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不时吐舌头的毛利人更是你对纽西兰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原因。
碰鼻礼是毛利人的独特传统习俗。(图片来源)
毛利战船。
在怀唐伊的毛利雕刻。
历史勾勒一个国家的轮廓,往往也是该社会千丝万缕的源头。纽西兰的历史,据我所知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原居亚洲的毛利人在向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迁徙的一次航行中,发现了纽西兰并将之命名为Aotearoa(毛利语)-“长白云之乡”。过后,毛利人分乘七艘独木舟,横渡了大约3200公里的海洋,在太平洋上经过漫长艰险的航行到达纽西兰,成为纽西兰最早的居民。
1642年,欧洲的探险家塔斯曼(Tasman)发现了纽西兰但并没有成功登陆。由于认为这个岛屿与荷兰的“Zealand” 省很相似,塔斯曼为它取名 “New Zealand”。18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号角响起,英国探险家库克(James Cook)登陆纽西兰探险,同时为欧洲入侵长白云之乡掀开序幕。
最终,纽西兰在1840年,通过500名毛利领袖在威逼利诱下与英国皇室签署的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正式成为了英国殖民地。据说在英国人入侵前毛利族约有20多万人,后来因殖民时期惨遭屠杀及内战,而使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纽西兰加入英国成为自治领地后,民族权利逐渐受到尊重,毛利人口方逐渐回升。
经济的掠夺及文化的同化,是殖民主义恒久不变的配套。在北岛北部小镇怀唐伊签署的《怀唐伊条约》内容包括毛利人保有其语言及文化,并保留对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然而,在纽西兰建国初期,毛利人因《怀唐伊条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而失去大量的土地。另外,毛利语的使用也一度受到限制,纽西兰政府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规定所有毛利学生严禁在学校使用毛利语,违者将遭受体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42年,3万毛利人共同签名要求国会重新重视被长期忽略的《怀唐伊条约》,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呼吁政府重视毛利文化。尽管这项建国条约至今争议不断,毛利人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渐形成,并通过内战、争取、成立怀唐伊调解庭等等,逐渐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终于,纽西兰在1987年规定毛利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同时建立完整的毛利教育体系,以确保毛利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保存。2005年纽西兰大选前成立的毛利党也是毛利人争取运动中的另一个里程碑。
历史故事说完了,但是毛利人和欧洲移民者并不是如童话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现今纽西兰社会中,很多时候毛利族都和暴力、酗酒、罪案等负面词语画上等号。曾到纽西兰游玩的朋友善意叮嘱我,在毛利人的地区要多注意安全,因为毛利人犯罪率高。我也听过欧裔的纽西兰朋友近乎咬牙切齿地说:“这群人(指毛利人)就是工党用国家税收养着的票仓,不事生产光靠福利政策安全网过活的酗酒鬼!”。2006年,威灵顿基因流行病学家李亚更因发表“毛利人体内带有‘战士’基因者显著较多,所以较易出现暴力与犯罪行为”,结果引起毛利族群强烈反弹。
弱势群体,一如原住民与外劳,总是“污名化”的最佳对象。作为多数者的我们理直气壮地认为他们愚笨、肮脏,素质低落,天性如此。我们选择将问题本质化,而不去理解弱势群体因长期处于非主流的位置,受到制度性的排挤,导致教育程度低、竞争能力低、失业率高,因而衍生出家暴、酗酒、罪案等社会问题。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我们对形形色色的各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可以对自己产生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频频回荡在我脑海里。十五世纪时期,西班牙殖民者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为了掠夺财富残酷地消灭印第安民族,是人类史上黑暗的一页;就在半个世纪前,德国纳粹曾示范过以“种族净化”之名进行的煽动与屠杀。历史不应该只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年份和拗口的名字,我们应该通过了解过去,超越刻板印象的惯性思考,让了解与尊重取代无知与偏见。
2 comments:
我来到这里不到一个礼拜也是有人讲同样的话:“毛利人是不事生产光靠福利政策安全网过活的酗酒鬼”,就连住在这里不过几年的印尼工人也在我们的车雨扫被人拆了弄坏,也对我们说是毛利人喝醉酒弄的=.='''
毛利人的家暴、酗酒问题可以由数据说明;一般人口中的“一定是毛利人”可能也真有其现实根据。我想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根本去看问题,而不是直接跳过宣判“毛利人天生就是这样的”。
好人和坏人,由来都不是哪一种民族的特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