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总是潜意识地自觉与别不同,悄悄地自命不凡。这种基因的表现是不屑大众观念与主流趋向,尝试走出自己的路,甚至故意不依循他人留下的轨迹。即使无力抗拒地掉入社会洪流的漩涡里,还是要奋死作出小小的顽强抵抗,总之就是要拒绝和每一个别人都变得一样。
幸或不幸,区区在下正是这种人。
继去年四月天的吴哥窟之旅,在亚洲航空开发台湾航线后的第二年,我的台湾之旅巧合地也落在了四月份。当蔡依林和吴念真的台湾观光局广告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Welcome to Taiwan”的口号喊得震天作响的时候,几乎每隔1-2个星期就可以在面子书看到某某朋友上载最近到台湾旅游的照片。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我想从“旅行”这个行为以及“台湾”这个目的地得到些什么?如果是为了替自己留下多一个国度的到此一游照片,其实大可让别人的照片带我去走一趟台湾就好,用不着自己花钱和时间去再走一次大家走过、看过的人事物吧。
稍微花些时间做功课,从背包客栈论坛上理出台湾的经典路线和景点:士林夜市、九份、台北101、西门町、清境农场、日月潭…避开经典路线背后的小小智慧在于,它们总是最拥挤、最商业化的,不只消费偏高,更重要的是结果换来一个公式化的旅游内容、对话及回忆。这确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纯粹因为上述是最受欢迎的景点而故意选择忽略它们,那确是一个肤浅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会依据他的价值和经验作出决定,当中没有太多对和错,只是你应该清楚自己每个决定背后的原因。
几次的自助旅行经验为我储存了一些些个人的旅游哲学,让我可以从眼花缭乱的选项中比较容易地认出自己的选择。我总是想要了解目的地的过去,看看她的自然景观,参与当地的活动,用味蕾留下不会混淆的记忆。最最重要的则永远都是听当地人说说自己的故事,透过生长在那片土地的人去认识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旅游最可贵的是那份悠闲及探索的心情,地点反而都是其次。所以只要能够抵过旅游手册上天花乱坠广告词的吸引,往往更容易在人烟稀少的路线发现有趣的事物。
这次的台湾之旅一共18天,除了首七天和其他朋友有拜访台湾团体的行程安排,其余两星期则是我趁转换工作之际延长逗留,打算和好久不见的背包一起去乱闯的假期。对于台湾,也许一直没有意识地将它和香港凑成一对,归类在同一个组别,但是除了两个地方都占据我从小到大对于音乐和影像的记忆以外,其实两地都大不同。提起台湾,想起的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抗争运动、独特的文化传统、出色的文艺创意、浓厚的民俗,当然还有蓝绿、番薯和芋仔、张惠妹以外的原住民...
感谢学长在行前把《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借了给我,让我从这些年来台湾发生的一些大事记和有趣的老百姓故事,去了解和见证她的面貌与变迁。我的旅途由台北开始,也将在台北结束。7天的台北拜访行程后,我计划通过东边往南移,途径花莲、台东、高雄、台南、云林、台中,再回到台北,完成我的铁路环岛之旅。
火车汽笛呜呜作响,林强的《向前走》唱出满怀壮志,
台湾,准备出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