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6, 2010

最后遇上最初

阳明山、三峡莺歌老街、师大夜市、诚品书店的剪影散落在我和傻瓜相机的记忆里,构成我的台北印象的主要元素;九份、淡水、士林夜市则继续滞留在旅游手册里,只是陌生的名词。匆匆见识了台北的繁华和活力,在告别之即却无意地闯进她的的发源地,就像层层拨开的洋葱,在倒数离开的最后的夜晚,再从这座城市的原点去认识她一遍。如果不能免俗地必须回答“最喜欢台北的哪一个地方”之类的问题,我的答案毫无悬念地,是万华。

事实上,没有针对台北做很多功课的我根本不知道万华这个地方的存在。那晚逛完台大附近的书店,朋友给了我三个选择:西门町、万华、士林夜市。幸好毫无头绪下作出的选择并没有让我后悔。结果一行半打人就和朋友的台湾朋友阿灰约在万华碰面。

台湾有句话说“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的是清代台湾南、中、北三大繁华城镇即台南、鹿港和艋舺。艋舺也称文甲,指的正是 今日台北的万华区。“艋舺”对我来说本来只是一出台湾电影的名称,走过这一段以后,即使时至今日依然没看过这部电影,却对戏里欲重现的那个台北的年代,和躲在台北市一角的万华有了具体的画面和淡淡的感情。

据说,当时原住民平埔族人以独木舟自淡水河载运农产品与汉人进行交易。而平埔族凯达格兰语称独木舟为“Mankah”,因此汉人以台语译音把该地名为“艋舺”。由于“艋舺”台语发音与日语“万华”相似,所以及后在日治时期又被当时的日本政府易字为“万华“并沿用至今。

踏出捷运万华站,我们在细雨纷飞的夜里步行前往位列二级古迹的台北第一名刹-龙山寺。“昏黄的斜阳,龙山寺的老墙” ,方文山为世博台湾展览馆主题曲写的词,隐喻了龙山寺的“江湖地位”。夜色中龙山寺越显金碧辉煌,百年古刹多年来屹立万华,联系着过去和未来。袅袅香火陪伴着台北的兴衰与变迁,见证了台湾的喜怒与哀乐。成为日新月异社会中少数的不变。


龙山寺创建于清乾隆3年(1738),是台湾现存最完整精美的清代建筑。


我们被告知万华夜市就是电影《艋舺》中多场追逐场面的拍摄现场。除了售卖野味,也是性别平权倡议组织日日春的朋友工作的地方。


十分有型的理发店:好帅理发店

经过一片翠绿的店面,我们已经来到了香火鼎盛的龙山寺的邻居-青草巷。龙山寺和青草巷的毗邻并非偶然。龙山寺的左侧有道可通往青草巷的小门。当年有病痛的人们都会到龙山寺求取药签,然后通过小门往青草巷采购青草药材医治。后来民国七十年间,流传数百年的历史上药签被药政单位以妨害医药条例为由而禁止。但是青草巷这个体现传统文化智慧和中国草药学问的聚点却保留至今。


在西方医药未普及的年代,青草药店老板都通过民间口传的药方为人们以草药治病,所以这小小的巷子又被称为“救命巷”。


大伙儿试喝青草茶,结果苦不堪言..但愿我们从此能成为人上人。

越过马路,沿着长廊,一行人来到剥皮寮历史街区。剥皮寮的名字来源,据称是因为清代由福州运抵艋舺的木材都在此地剥去树皮。由于当时已过开放时间,我们只能在外头引颈张望。阿灰向值勤守卫说明我们远道来自马来西亚,明天就要回国,所以希望他能够允许我们在附近逛逛。怎知守卫竟然表示可以让我们进去关闭了的历史街区走走。这个出于意料的结果令到大家雀跃不已,半打人由历史街区逛到《艋舺》展览馆时都处于极致的兴奋状态。日祥旅社、印象宾馆、爱其华表、康定糊纸店..剥皮寮的传统建筑及店面让人恍如走入时光隧道,重温当时的、体验过去的记忆。
  

在此取景的电影《艋舺》大受欢迎后,艋舺和剥皮寮也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两个符号。


除了电影《艋舺》,你应该还在SHE的《我爱雨夜花》MV里见过剥皮寮。


《艋舺》剧照。


半打废废的家伙在“忠义”二字面前努力演绎“义薄云天,两胁插刀”的酷酷感觉,却敌不过一旁守卫先生的亲切笑容。

虽然那已经几乎是半年前的事情,但是当晚守卫先生把已关闭的剥皮寮历史街区大门打开,当黑暗中街道的灯光突然亮起的那一刻,点点霓虹灯光点缀出的那个美丽的画面以及心情,我到这一刻还记忆犹新。

灯亮了,历史街区刹那间也醒了。

旅行很多时候并不在于目的地,而是一种心情。一张旅途中的照片会随着年月的消逝而褪色;路过时尝过的美食终究会被味蕾混淆或遗忘;但是和当地人的互动留下的正面回忆,却总会常驻记忆的某个角落,纵使多年后偶然想起,依然会心头一热,会心一笑。

Sep 13, 2010

开始•发现•台北

复习一下行前收集的资料:郑成功收复宝岛、《马关条约》割让予日本、台湾光复、戒严、外省人、二二八事件、亚洲四小龙、美丽岛事件、三月学运、政党轮替、蓝绿、统独、百万倒扁、海角七号…随着空服人员宣布飞机降落桃园国际机场,一串串十分“台湾”的关键词即将从纸张上跃出成为眼前的真实。
我非常了解台湾。我完全不了解台湾。认识台湾,就从台北开始。

LOVE or 台北?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东京•巴黎•墨尔本;香港•纽约•布拉格。
这个和那个城市之间,究竟有没有让你闭上眼睛就能想起的特征呢?
一个现代城市所应该俱备的一切,台北都不缺。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服务,争艳斗丽的的广告牌、璀璨张扬的霓虹灯,异军突起的地标台北101…如果要数台北独有的特色,我马上想起的,倒是夜市和机车。

在台北的七天我们入住是喜来登大饭店…对面的台北青年旅舍。旅舍位于捷运站善导寺附近,距离交通中枢台北车站只有一站之遥。只能说麻雀虽小但五脏该有的都不缺,更重要的是收费低廉,适合我们这些旅费预算不多的家伙。抵达台北后的一个感觉是:很多机车和7-11,而第一样“文化冲击”则是:为什么在街上都找不到垃圾桶?之前曾听闻台北市政府“垃圾不落户”的政策,知道定点定时收垃圾的方案,也遇见过播着“少女的祈祷”音乐的垃圾车,就是要花好些时间才能适应离开住处后没有垃圾桶的这个事实。

2010年阳明山花季。


错身而过的樱花盛开季节。


阳明山海芋花季。

在台北的一个星期内拜访了不少与政党、社运、公民社会有关的单位及个人。讽刺的是,我们发现向当地人讲解马来西亚的状况时,最传神也最容易让对方明白的形容用词竟然是:现在的马来西亚就像解严以前的台湾。当然,我们绝对不是特地请假兼自掏腰包到外国去诋毁自己祖国的无聊人等,只是仔细数算:无审讯扣留恶法、政党不轮替、司法不独立、媒体受钳制、…加起来不是戒严还会是什么?只能正面思考地告诉自己:解严以后就可以打开很多空间。这也是我们一致努力的目标和期待的一天。

参观台北市议会,并为质询环节留下深刻印象。


台湾劳工阵线以倡议为工作重点。


立法院外偶遇:和平非暴力抗争运动。


台湾不能没有你-民进党募款运动。

在台湾的这段时间里,重复性最高的关键词首推ECFA。这项经已于七月由中国与马英九政府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我们到访的时候是火热的课题,加上许多反对和要求公投的声音,成为这段旅程印象很深的一个记号。

花了十年建成的捷运打通台北市的任督二脉,创造快捷方便的都市生活。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流的硬体设备,搭配苍白的软体建设,那绝对不会是一座长驻人们记忆的城市。还好,台北有的不只是基建。从中正纪念堂的野百合运动,到凯达格兰大道的红杉军围城;从进步的母姓政策,到人民火大联盟的投废票运动,台湾走过的每一步都在台北留下脚印,为这座城市奠下底蕴,为台北留下专属台湾的故事。

传统及文化在这里延续,青春和梦想在这里飞扬;
想法和创意在这里迸发,原则和行动在这里实践。
空气中混杂着自由与喧嚣,城市里充斥着梦想与挫败。

那一场记忆最深处的野百合运动。


台大校园一隅-自由进来,威权走开。

不由自主地跟着城市里的人们加快脚步,偶尔在犹如迷宫的台北车站不小心迷了路。
相机里没有主要景点的剪影,脸部不需要有任何表情,因为我只是个纯粹的旁观者。
捷运站出口,艺术展和马友友演奏会的海报相对望,手风琴街头艺人为这一幕配上背景音乐。虽然城市由来都不是我那杯茶,在陌生城市游走的随性和自在却依然让我自得其乐。

几位台湾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一句话:要了解台湾,就要离开台北。
七天已过,收拾行李告别同行的朋友,我跨步向前,继续探索台湾的另一面。

Sep 3, 2010

Nice to meet you finally, Taiwan!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总是潜意识地自觉与别不同,悄悄地自命不凡。这种基因的表现是不屑大众观念与主流趋向,尝试走出自己的路,甚至故意不依循他人留下的轨迹。即使无力抗拒地掉入社会洪流的漩涡里,还是要奋死作出小小的顽强抵抗,总之就是要拒绝和每一个别人都变得一样。
幸或不幸,区区在下正是这种人。

继去年四月天的吴哥窟之旅,在亚洲航空开发台湾航线后的第二年,我的台湾之旅巧合地也落在了四月份。当蔡依林和吴念真的台湾观光局广告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Welcome to Taiwan”的口号喊得震天作响的时候,几乎每隔1-2个星期就可以在面子书看到某某朋友上载最近到台湾旅游的照片。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我想从“旅行”这个行为以及“台湾”这个目的地得到些什么?如果是为了替自己留下多一个国度的到此一游照片,其实大可让别人的照片带我去走一趟台湾就好,用不着自己花钱和时间去再走一次大家走过、看过的人事物吧。


稍微花些时间做功课,从背包客栈论坛上理出台湾的经典路线和景点:士林夜市、九份、台北101、西门町、清境农场、日月潭…避开经典路线背后的小小智慧在于,它们总是最拥挤、最商业化的,不只消费偏高,更重要的是结果换来一个公式化的旅游内容、对话及回忆。这确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纯粹因为上述是最受欢迎的景点而故意选择忽略它们,那确是一个肤浅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会依据他的价值和经验作出决定,当中没有太多对和错,只是你应该清楚自己每个决定背后的原因。

几次的自助旅行经验为我储存了一些些个人的旅游哲学,让我可以从眼花缭乱的选项中比较容易地认出自己的选择。我总是想要了解目的地的过去,看看她的自然景观,参与当地的活动,用味蕾留下不会混淆的记忆。最最重要的则永远都是听当地人说说自己的故事,透过生长在那片土地的人去认识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旅游最可贵的是那份悠闲及探索的心情,地点反而都是其次。所以只要能够抵过旅游手册上天花乱坠广告词的吸引,往往更容易在人烟稀少的路线发现有趣的事物。

这次的台湾之旅一共18天,除了首七天和其他朋友有拜访台湾团体的行程安排,其余两星期则是我趁转换工作之际延长逗留,打算和好久不见的背包一起去乱闯的假期。对于台湾,也许一直没有意识地将它和香港凑成一对,归类在同一个组别,但是除了两个地方都占据我从小到大对于音乐和影像的记忆以外,其实两地都大不同。提起台湾,想起的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抗争运动、独特的文化传统、出色的文艺创意、浓厚的民俗,当然还有蓝绿、番薯和芋仔、张惠妹以外的原住民...

感谢学长在行前把《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借了给我,让我从这些年来台湾发生的一些大事记和有趣的老百姓故事,去了解和见证她的面貌与变迁。我的旅途由台北开始,也将在台北结束。7天的台北拜访行程后,我计划通过东边往南移,途径花莲、台东、高雄、台南、云林、台中,再回到台北,完成我的铁路环岛之旅。


火车汽笛呜呜作响,林强的《向前走》唱出满怀壮志,
台湾,准备出发!

Sep 1, 2010

白蚂蚁

河边有红蜻蜓,山洞有黑蝙蝠,学校有…白蚂蚁。
在DVD店翻找电影时,目光偶然停驻在这么一行字上。在脑海里输入关键字 “戴敏非”(导演名字)后按搜寻,想起姐姐说过戴敏非是歌手戴佩妮的哥哥,也是独立电影《杂菜贩》的导演;也想起家中三个小瓜很喜欢的他执导的另一部电影《小胖流浪记》。电影以白蚂蚁为题,说的显然是我国华小面临的问题。基于这么一个进步的电影主题,当下就决定要支持一下这部本地电影。


《白蚂蚁》的故事发生在马来西亚一个新村里。村内的育人华小是一间只有四位学生的微型小学,不仅教学设备的不足,校舍更被白蚂蚁严重侵蚀。故事简单朴实,剧情不见高潮迭起,却轻松温情,有着浓厚的本土味道。虽然部分演员表现生涩(小胖陈来福绝对是例外!),电影拍摄也相当简单粗糙,却依然让人感受到当中的用心和诚意。除了反映我国华文教育的困境,《白蚂蚁》也带出了新村人口外流、家暴等问题。

“怒我直言”是经典对白之一,在“放下屠刀”的佛祖海报旁边斩烧鸡以及对于环保的态度反映了一般老百姓的想法。戏里那个开着大车,有一大堆头衔的村长更是让人会心一笑。仔细留意,也可以发现许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和专属马来西亚的符号:如路边的大红花、小女孩要参加的绝对Superstar、家中收看的新加坡电视台第8波道、买万字票的家长、从事直销行业的村长。

整个制作团队上至导演,下至演员、工作人员,无一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就连电影赞助人陈振南也扎上一角,饰演爷爷的角色。大家凭着对电影的热诚与好奇,一份不妨玩一玩的心态,凑在一起,诉说着一个属于马来西亚的故事。


这么一个故事背景,实际上是我国许多华文小学确确实实面对的问题。主张单一教育的国家教育政策为了华文教育铺设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在有限资源和制度性破坏的困扰下,华教总是蹒跚前行。好的创作作品可以反映一个社会当代的状况和思潮,记录一个民族和国家经历的融合与撕裂。虽然导演表示电影以白蚂蚁为题纯属偶然,而实际上并非每一个艺术创作都非得承载沉重的社会课题,但是肩负社会功能性的创作却因难得而显得珍贵。遗憾的是,最受落的作品,从来都是和任何一首港台情歌长得一个模样的“勇气”或“Super Woman”,而不是“用马来西亚的天气说爱你”或“Mamak档”。

故事最后,学校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厌恶的种族思维,不公平对待,则要靠我们双手去终结。
记得张艾嘉说过: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变得更有名,那么我就有能力去影响更多人去做有意义的事。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资讯的传播日趋平民化,拿起简单的摄录器材,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他的想法。不管处于什么领域、岗位和角色,请发挥你的小宇宙力量,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去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