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盛行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带来财富、发展与便利的同时,也为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复制了相同的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城乡发展不均。我们面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价值观的摧毁与重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与迷思。在发展的洪流当中,无法跟上脚步的乡区就注定由老人与小孩镇守,在寂静中凋零吗?
走!我们一起去宜兰,听听港边社区的故事,为自己找寻答案。
我要开始说宜兰港边社区的故事了..
很久很久以前,港边是个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的海岸小渔村,居民以近海捕鱼为业,传承吹螺、牵罟的海洋文化。由于海运航路便利,位处边陲的这个地方引起许多高污染性的重工业设厂的兴趣。80年代台塑企业王永庆欲在此设厂,引发民间与地方政府共同抵抗企业与中央政府的经济决策计划 。1986年台电拟在港边兴建一座占地245公顷,年燃煤量1500万公吨的大型苏澳火力发电厂,点燃了民间自发性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力反对并抗争近八年。
曾担任港边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的林银河教授把社区的故事娓娓道来。
1970年以后,社会变迁造成环境污染,使到渔业资源萎缩。传统渔业因而没落,社区也面临人口外流、老化的困境。港边社区发展协会的愿景是“建立一个非物质满足、有幸福、有快乐、有自信、安全、健康、多元的社会环境”。他们希望落实在地特色,利用再生资源,提升心灵层次,并把阿公阿嬤时代的生活智慧再找回來。
阿嬷ㄟ灶脚是阿姨阿嬷们烹煮营养午餐给社区里的老人和游客的地方,主要以海边捡来的漂流木为燃料。这里除了是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是凝聚大家的重要场域。
阿公ㄟ工寮重点是木工教学,将回收的木材当作材料,教导居民和游客制作玩具、桌椅、指标、路牌等。社区协会更曾号召村民利用回收木材,完成每个人梦想中且独一无二的椅子。
港边社区提倡永续生活形态,除了住户雨水回收,也建造干式环保厕所,取名阿祖ㄟ便所。以木屑对非再利用的方式延续永续理念,也减少污水排放问题。
港边社区营造的方向在于发挥在地特色,发掘居民的自信心。社区里的阿嬷们都上画画班学习作画,并且已经举办两次画展。对社区的记忆和生活内容是阿嬷们的画画题材和元素,作品反映了社区生活形态,也记录了社区的历史。除了画画,阿嬷也学习舞蹈和戏剧,在社区协会成员和艺术家的协助下,将生活经验编成短剧并于社区内演出。
社区长期的耕耘吸引了外来的艺术家加入志愿协助。一幅幅社区居民的生活写照也变成了壁上的泥板画。
美术活动让阿嬷成为快乐、自信的一群。
雁鸭和飞鸟是无尾港社区常见的候鸟,所以也出现在阿公阿嫲的画里,最后由艺术家把它们转化成社区的地标。
环境永续理念及再生艺术也是社区协会主要推动的理念。社区活动一律不使用免洗碗筷,同时进行零废弃物宣导。社区居民将百件旧衣通过植物染方式,旧衣新染,发挥再生艺术精神;另外也提供DIY制作批萨活动。
港边社区让到访者有机会亲手制作批萨。
DIY成品-培根香肠批萨。
社区居民昔日居住的石板屋除了是集体回忆,也是社区一大特色。
社区发展协会行政中心内挂满居民心中的话和愿望。
我所注意到的不同:这里没有7-11,比较少红绿灯。
我将来要做些什么:开大卡车因为我想跟我爸爸一样壮壮的。
阿公阿嫲和我们,竟然意外地搭调。很喜欢这张照片的感觉。
离开台北市的那个星期天,我们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到访港边社区,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在这么一个小小的乡村里,还有这么一群热心的人,奋力抵抗全球化的洗礼,重视社区个体的经验和想法,同时协助他们发掘长处,找到自信。踏入港边社区就让人感觉很舒服自在。
不管是台北市或是港边社区,对照我们的国家都愈加提醒我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殷切期盼。偶遇坐在家门乘凉的阿公阿嫲,一位懂得说福建话的朋友上前攀谈。“哇郎底马拉西亚来,诶晓公福建话,tapi…”一旁的我们笑成一团,马上纠正这位朋友:生长在台湾的阿公阿嫲是听不懂“tapi”的啦。
嬉笑的当儿,那一刻的我突然有一种领悟:也许我们打从心里羡慕台湾的进步和空间,但是我们必须紧记:我们是马来西亚人。或许可以借镜台湾的经验,但是国家未来的路,一定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一步一脚印地走出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