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2, 2006

冷雨

好久没坐在你摩托车的后座了。
熟悉的气味,
熟悉的速度,
熟悉的感觉。

疾风使头发不安份地乱舞,
搔弄着我的脸庞。
有一点的痕痒,及很多的熟悉。

恼人的雨季一再放肆,
放肆的雨点带来针刺的痛。
好痛。
真的好痛。

冷冷的夜,狠狠的雨,
我想起了好多好多的从前。

缘分是很微妙的一回事,
似是而非,难以捉摸。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宁愿一直都保持着最初的距离,
但是我明白,已经过去的事,再去想「如果」也是徒然。

感觉上,现在大家变成了比一般朋友还要一般的朋友。
偶而碰面,互相交换近况,然后继续各自上路。
就像偶而交集的两条线。
分开,
交集,
再分开,
然后期待下一次的交集。
你总是小心翼翼,
我总是战战兢兢。

两个人的相处,除了缘分,还有性格,以及很多...很多...
这不是我最想要的结局,
但是我知道路只能往前走。

走下去会怎样?
我没有预测的勇气,也没有这个必要。

分开的日子里,
我只想在远处,
祝福你一切安好,幸福快乐 =)

Dec 3, 2006

追念民权先行者-张景良

九月,希山慕丁及翁诗杰因为华小拨款“干捞”风波,吵得面红耳赤。
九月,民间发出零星的声音,酝酿重审
1988年司法危机,厘清真相
九月,凯里的狂妄嚣张与华社的沉默不语形成强烈对比。

同样的九月,传来了资深华团领袖张景良先生在九月八日与世长辞的消息。

九月天,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同时,华社共同缅怀一代巨人
---张景良。

张景良曾在19871990年间担任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及全国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华总前身)主席。在领导这两个重要机构的同时,他也身兼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主席、全国华团文化基金委员会主席、华社研究中心管委会主席,以及关注教育部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行动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此外,张景良亦曾在1975年兼任台大校友会主席与留台联总会长。在其73年的人生当中,毕业自台大电机工程系的张景良在不同领域均留下其脚印,对马来西亚发展,尤其华人社会建树良多。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国立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同学会及华社研究中心特于924日举办「张景良先生追思会」,以表扬张景良对我国华人社会的贡献,同时,藉此机会让更多后辈认识这位曾在八十年代带领华社积极争取权益的社会运动先行者。

张景良生性朴实,虽非锋芒毕露之辈,却凭籍坚定的信念,一直稳守岗位,默默耕耘。在留台联总方面,张景良先生的重要贡献包括推动留台联总的成立及购置会所、发起组织留台工程组,争取留台工程师及化学师的权益;他也致力于争取政府承认留台学位,创办留台“文华之夜”等等。

前雪华堂会长邱祥炽认为他是“行动的巨人”(Man Of Action)。华教工作者李万千对他的评价则是“具有独立性、有主见、对民权与基本人权都敢于抗争,对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都不会苟同,即使必须付出个人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的抗争派。

张景良对华社最为重要的贡献,首推1985年通过的《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并于次年成立“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为华社播下了具前瞻性的民主人权思想种子。另外,他也促成了华社研究中心的创立,成为华社民权运动中重要的智囊团。

1987年茅草事件发生后,国内一片风声鹤唳。然而,之前担任「反对政府委派不谙华语华文者出任华小高职措施」天后宫大集会大会主席的张景良毅然选择挺身而出。他一方面关怀被扣留的华团和华教领袖的家眷,同时积极争取无条件释放被扣留者,面对铁腕强权,无私无畏。这就是当时身为雪华堂会长的他对「风雨同舟,当仁不让」所立下的最好典范。

生命,重要的往往不是长度,而是宽度。大家心里明白,追思张景良先生的最好方法,不是办再多再大型的追思会,而是学习他不畏强权的道德勇气、务实的奉献精神以及身为知识分子高风亮节的风范,更重要的是延续其维护民主人权的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追求民主人权,不能保持沉默”。愿张景良的精神,一直与华社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