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4, 2008

葡萄成熟时

鱼与熊掌无法兼得,葡萄和奇异果之间必须作出选择。
我最后的答案是葡萄。这样的决定让我发现,原来很久以前的那一出《漫步在云端》(Walking in the Clouds),一早已经在心里发酵。

























一直都相信,美丽的地方,迷人的风景,在世界上 各个角落从来都不缺。
可是真正会在你心里留下印记的地方,一定对你有特别的意义。
Waiheke Island(激流岛)对我来说,是这次旅程的许多第一次。
第一份工作,第一次住背包旅舍,第一班认识的朋友,第一次搭便车,第一次在纽西兰看见的彩虹…都在这里开始。

大海、小船、海滩、山坡,这是一个度假的圣地,一个让人忘忧的小岛。岛上有葡萄园,艺术家,还有那神秘的诗人故事。在那里工作,让人有份“摘果小岛上,悠然见大海”的自在和舒服。


























工作合约上清楚写明"conversations at work are encouraged",所以工作之余吃吃葡萄聊聊天,八个小时往往就这样过去。两个星期下来,也在不同的葡萄园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投缘的、热心的、搞笑的、亲切的,应有尽有。基本上工作就是劳累但轻松。而最高的记录是十五个人一天剪了八吨葡萄。

Lance在岛上住了十多年,一起采葡萄的时候总有很多故事说,还做美味的banana muffin给我们吃。他对中国历史十分有兴趣,年轻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到万里长城,可惜,这个心愿并没有实现。









这是我认识的第四个Mark(我在岛上前后认识了四个Mark!)热心的他总为我们解决疑难杂症,照顾有加,而且放工后带我们四处参观。工作的最后几天我们都被编排到不同的葡萄园,不能亲自向他道别让我有些难过。然而,在开船的五分钟前,他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渡轮码头!那一刻的我,除了开心,还有激动。







工作的第一天才发现,原来一直通过电邮联络的老板Patrick,竟然只有区区的23岁!4年前,19岁的他从威灵顿来到小岛度假,从此爱上这里,所以留下并开创了自己的采葡萄事业。我也见过英国的背包客Dylan,因为喜欢这个小岛社区,而待了548天,还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离去的理由。类似的故事一直在这个小岛重复发生。其实,早在多年前,漂洋过海而来的顾城,在周游列国后,就认定了激流岛就是他要找寻的那片避世净土。

右边的就是我传说中23岁的雇主Patrick。左边的则是第一个认识的Mark。这辆是载送我们工作的战车。










听说我在纽西兰采葡萄,有人说:“那么我到超级市场买的纽西兰葡萄可能就是你采的咯?”。嗯...只可惜,这个美丽的交错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我们所采的都是酒葡萄,每天黄昏采剪完毕,这些葡萄的目的地,是酿酒厂而不是超级市场。

据说,好的葡萄酒应该具备色、香、甜、酸、辛、涩、咸。那是一种丰富、复杂且完整的味道。仔细用心感受,其实你应该还会在舌尖感受到太阳的余温、泥土的芬芳、树叶的翠绿、昆虫的细语。明年,写着“Waiheke Island 2008”的葡萄酒,意义更加特别,因为除了以上种种元素,瓶里也同时承载着我这段旅程最初的回忆。

好啦,有关葡萄的故事说完了。有机会的话,买瓶纽西兰出产的葡萄酒支持一下吧!谢谢 (^ ^)

Apr 29, 2008

报告班长

人在旅途中,距离变得遥远,通讯变得断断续续。

这是我在纽西兰的第八个星期。
第一个星期的我,在银行、邮政局、博物馆...里,忙着和这个新的地方建立关系。
第一个星期的纽西兰,开始有了第一片变黄的叶子。秋,来了。

第二和三个星期的我,在海浪和沙滩,诗意和残忍之间,开始旅程。
第二和三个星期,因为奥运,因为藏独,示威出现在纽西兰街头,中国学生抗议着西方媒体的不实报导。

第四个星期的我,开始背着重重的背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第一站,是北部。
第四个星期的纽西兰,人们关注着即将与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

第五个星期,重要的决定发生着。感谢恩、平和华。
第五个星期,天空开始下起不寻常的大雨。

第六个星期的我,决定给自己一个假期,旅途中的一个假期。
所以停留在纽西兰第五大城市Tauranga,吃着薯片,看着过期的<野蛮奶奶大战戈师奶>,并深深为汪明荃折服。
第六个星期的纽西兰,突然高涨的河水在国家公园带走了七位师生,令人难过。

第七个星期的我,看见了白雪!就在冬天到来之前。
第七个星期的纽西兰,两千多名医生就调薪要求持续罢工,福利、权利和专业操守之间争议不断。

第八个星期,我来到了风的城市,威灵顿,当起了三年前没做到的大姐姐。
第八个星期...

地球不停转动,世界惊喜不断,故事持续发生。
暂时,报告完毕。

Apr 16, 2008

趣味共赏

纽西兰得天独厚,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合种植的天气。以下是我沿途遇到的各种有趣的花花瓜瓜果果:















大红花,我们的国花。原来,它在别的国家活得更好。
















番茄!手掌这么大的番茄。在激流岛的Ostend Market遇见。















蒜头。请注意,右边的才是我们一般用的蒜头。















Cambridge公园路边掉下的栗子(Spanish Chestnut)。



偶然在路边发现的果园,竟然种了满山五颜六色的水果,真是意外的收获。


















奇异果原称“猕猴桃”,来自中国,却在移居他乡后,在长白云之乡绽放光彩。
















苹果。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的红红的苹果。
















橘子。橘子红了,是该摘了,不能不爱了。
















Pear。糟糕,连中文叫什么都不知道。应该是梨家族的一员。















柿子。小时在故事书里看过的满树果实画面印象深刻。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看到柿子树。
















鳄梨。提起鳄梨,相信十个马来西亚人,有八个对它的印象是洗脸霜广告。
















百香果。轻轻的,拿起来感觉就像罗汉果,和想象中相距甚远。
















Feijoa是纽西兰人喜爱的水果。甜甜香香软软,味道和口感都十分特别。















不要问它从哪里来,因为...它是橄榄树。

Apr 9, 2008

旅行的意义

旅行和运动有其相似之处,即能帮助人磨炼意志,建立信心。
当你完成一段旅程之后,当中的经历将使你更有自信面对接下来的难题。
遇到问题时,我们会回想起,上一次的我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我们会告诉自己,上次的我做到了,这次也一样可以。
每一次经历换来的智慧、毅力、勇气和信心,都是人生当中重要的累积。

旅行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决定都会牵扯到时间、金钱、力气、选择,
在浪漫的梦想和不太浪漫的现实的拉锯中,
我们将更了解自己,同时发现那个一直躲藏的自己。
不同的冲击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找寻的又是什么。

我衷心希望,旅途中遇到的美丽风景为我的记忆上色,
我更盼望,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让我更加认识这个世界。
然而,我最期待的,是一段段的旅程能够带给我力量,
让我可以更加豁达、更透彻、更自信、更勇敢地面对人生。

旅行,是一次次没有纲要的学习和开拓。
旅行,永远都应该比飞行、逃逸、度假村、纪念品,还多一点点。

阳光下

我把双手从冰冷的电脑键盘移走,我的双脚从日常熟悉的路途错开;
戴上帽子,卷起袖子,我在听见海浪声的地方,体验着农夫的生活。

路边树上叶子逐渐转换的色调,预告着秋天的脚步,
然而,高挂天空的太阳依然有着随时可灼伤人的温度。
臭氧层的缺口,恐怕是个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来自不同国度的我们,在纽西兰的天空下,一同承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恶果。
高温的太阳带来刺痛,重复的动作换来疲惫。
我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情与脚步,慢慢适应这简单的新生活。

採葡萄的日子里,第一个让我想起的,是家中的老爸。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选择了辍学,把家里唯一负担得起的升学机会让给弟弟。
听起来像粤语残片桥段的情节,却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故事。
只有中一程度的爸爸没有太多的选择。他,当上了一名小贩。
我们一家五口的生计是在阳光下开始的,
我的玩具、我的故事书、我的大学、我的人生…
也是爸爸和妈妈三十年来在烈日下换回来的,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去淋雨,也可以躲在暖和的被窝里睡觉。
长大后的我才知道,下雨的时候,就是爸爸对着天空发愁的时候。

即便只是热闹的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一丝不苟的爸爸每天都会坐在镜子前,认真地把胡子刮干净,把头发梳整齐,
再穿上十年如一日的短袖衬衫和黑色长裤,然后推着三轮车到街上叫卖。
经年累月在阳光底下工作的他有着黝黑的手臂和白皙的双腿,是个十分有趣的对比。
不久的将来,在葡萄园工作的我也将有着和爸爸一样的皮肤色调。
虽然离家很远,这一刻的我却感觉和爸爸特别接近。

x x x

以前路经看见在烈日下辛劳工作的人们时,我总在想,“他们怎么受得了炎日下的长期曝晒呢?”
联合国告诉我们,目前全球约有8.54亿人长期遭受贫困和营养不良之苦,
且有超过10亿的极端贫困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更有560万儿童每年死于与贫困有关的疾病。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们不能问“为什么”,只好想“怎么办”。
决定你我他的命运的究竟是谁呢?
为什么颠沛流离、长期挨饿的是他而不是我?
为什么一出世血液中就带有不治之症的是她而不是你?
阳光下的我是带着浪漫想象,希望体验生活,寻找自己;
阳光下的他们有的却只是满满的无可奈何,和默默承受。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将会是。

阳光下,我更加坚信,有选择的人,不应该有太多抱怨。

Mar 26, 2008

改变2008

一切要从头说起,所以时间必须回到2008年3月7日。
那一天晚上,群众演讲的人群让我们雀跃且鼓舞。
那一天晚上,我告别了共同进退多时的战友,回到家中等待大选成绩,同时迎接我2008年的生日。
大选的成绩令人喜出望外。或者,更正确的说法是"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有预知大选成绩的能力,也许现在的我就不会在纽西兰了。
但是,和往常一样,世事往往没有太多"如果"。
马来西亚郁闷多时的天空终于有了新气息。


所以,我带着微笑离开。

2008年是属于改变的一年。
我变了。
头发变长了,皮肤变黑了。
生活变简单了,幸福也变得简单了。
不变的是,同样的人还是在我心中有着同样的位置,虽然距离远了。

临走的时候,我和家里的小瓜说:
"想念我的时候,就吃苹果吧!记得要是纽西兰进口的。"
你也一样。

暂时离开大家视线范围的我,正在南半球努力地生活着。
我们将一起见证这改变的一年,并且在2008年12月31日时,共同回顾这历史性的365天。
加油,各位!

Mar 18, 2008

久违了,大家!

你们好吗?我到纽西兰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在激流岛(Waiheke Island)葡萄园工作。他说,顾城天天都在看着我。我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在岛上找寻顾城的脚步。

纽西兰风景如画,人也很亲切友善。这里刚开始入秋,天气开始转凉了。现在上网不方便,只能先让大家看看照片了。








我一切安好。大家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Mar 10, 2008

Here I go on my way

I'm on a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期待 寄望 也有紧张 不知道
时间亦颠倒 放弃看表 完全放开心情 也不怕远路
Here I go on my way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也有一点自欺 我有些东西不急于找到
Los Angeles Anchorage Montreal Toronto
我或会遇到好人 可一再迷途
I'll take my cases from San Francisco
I'm on a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平静看着茫茫前路 不需急躁 行李护照 都妥当放好
唯独那陌生版图有几个问号 未预计到
But Here I go on my way And you know I'll be okay
我也差点学会 各有牺牲 不要羡慕
Los Angeles Anchorage Montreal Toronto
会有几多可能性 怎说都好
And Here I go on my way and I think I'll be okay
也有一点自欺 我有些东西不急于找到
Los Angeles Anchorage Montreal Toronto
我或会遇到好人 可一再迷途
Oh no And here I go on my way
(I know)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我也差点学会 各有牺牲 不要羡慕
Los Angeles Anchorage Montreal then who knows
会有几多可能性 怎说都好
I'll take my cases from San Francisco

Feb 15, 2008

是时候改变!

24号提名,8号投票,一切尘埃落定。
我必须说我是幸运的。误打误撞之下,还可以在参与全国大选后,才没有遗憾地出走。
我对选委会主席Abd Rashid的厌恶毋用质疑,然而,他却给了我一份好礼物。当然,我绝对没有感谢他的打算。第12届全国大选,我将投入助选工作,和其他相信改变的朋友一样,希望民主的种子终于能够突破马来西亚封闭的土壤,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萌芽并茁壮成长。

身边许多朋友都远走他乡,或工作,或移民,为的是优渥的报酬、舒适的环境、公平的对待。马来西亚政经文教各领域每况愈下,荒谬无稽的事情层出不穷。有机会、有能力的话,大概大家都毫不犹疑地选择到更好的环境。人望高处,水向低流,这是不变的道理。

自从踏入大学以来,我前半生所相信的事情几乎都逐一崩溃。每天看的报章、从来没有怀疑的说辞、一直相信的未来、曾经尊敬的领袖...原来都是假象。毫无疑问地,这是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我已经不再去问,重新再来一遍的话,我会选择当痛苦的人还是快乐的猪。

对于选择离开的人,我只能给予祝福。
这个地球上确实有许许多多我想留下脚步的地方。
然而,世界何其大,我却不知道除了马来西亚我应该往哪里去。
这里是我出生、长大、生活的地方。
我的童年、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快乐与哀愁全都在这里。
第一次学会叫“妈妈”、第一次用自己双脚走路、每一次的跌倒爬起..都纪录在这个国度里。
离开了这个地方,就等于舍去了成就今天这个我的每一个过去的我。
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对马来西亚的失望,是确确实实的。
只是,我想趁自己还有些傻劲,还愿意相信梦想的时候,去做些不让自己以后后悔的事情。

战幔经已掀开,硝烟随处可见。各位战友们,我们要加油!

缘来就是你

对于自助旅行者来说,住宿开销绝对是旅途中一项沉重的负担。多年前,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索,延伸出了建构免费借宿网络的点子。Globalfreeloader, Hospitality Club以及Couchsurfing等等都是因此而产生的网络。这不仅减轻了许多自助旅行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通过与当地人的互动,促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pay it forward的主张,也让大家把亲善、互助的精神流传出去。

让陌生人到家里借宿,和背起背包浪迹天涯一样,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险精神。机缘巧合之下,我踏入了这个圈子,开始学习和世界做邻居。

香港的剪影倒映在我的瞳孔,闪烁不停;渺小的我曾经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留下脚印。
然而,和香港女生一起为《牧羊少年奇遇记》感动,为梦想雀跃的那一夜,却更令人难忘。

我知道荷兰是郁金香和风车的故乡,也知道梵高画中的星星闪烁在荷兰的夜空。
我却不知道,和来自荷兰的他道别竟然也让我红了眼眶。

澳洲有闻名遐迩的悉尼歌剧院,澳洲也有色彩斑斓的大堡礁。
从今以后,澳洲还有我挂念的三位可爱的小朋友,以及他们亲切友善的爸爸妈妈。

我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遇见,互相交换见闻,分享梦想。停留片刻过后,我们将继续各自的旅程,也许还会再见,也许一切就此为止。人生当中,相识重逢、生离死别总是不间断地交替上演。纵然唏嘘无奈,很多时候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学会把握和珍惜。

有人说,旅行让我们学会握手,同时学会分手。但是擦身而过的时候,每一个温暖的微笑,每一次真挚的拥抱,每一双因梦想而发烫的眼眸,每一颗执着而炽热的心,都让我莫名感动。多年以后偶然回想起,我依然会为这微妙的缘分,以及纯粹的友情而会心一笑。

Feb 13, 2008

不一样的我们

基本上,我相当喜欢农历新年。
虽然不喜欢喧闹、不喜欢鞭炮、不喜欢浓浓的物质气息,
然而,却很喜欢新年那一种团圆、相聚的感觉,以及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学毕业后,农历新年也成为了和旧同学聚会的指定节日。

中学毕业快十个年头了,原来。
“你现在还好吗?是否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这是周华健的一首歌,也是我最想问每位老朋友的一句话。
回头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我们,各自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
有人长高了,有人变壮了,
有人变得世故,有人依然可爱,
有人在职场上浮沉,忙碌着、犹豫着、烦躁着,
有人在感情里跌撞,寻觅着、紧握着、期盼着,
有人在家庭里成长,大手拉小手,从此一起走,
也有人已经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
自由、梦想、疯狂、灿烂、欢笑、泪水...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了吗?

我们现在正在过着的生活,走着的这条路,都是自己想要的吗?
答案可能是正面的,也许是无奈的,或者...其实并没有答案。
自食其力比较有安全感还是相夫教子比较幸福?
你我他的人生优先顺序都不一样,对于成功和幸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最重要的,应该是确认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吧?!
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这就是人生。

Jan 17, 2008

向世界出发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
厌倦盲目且麻木的自己,讨厌失去热情的自己。

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吸之间,在日出日落之际,
泛起涟漪,再慢慢地,慢慢地,扩张。

搁下犹豫,推开不安,
温习梦想,找寻勇气,
终于作出决定。

一路往南出发,我的下一站,就在长白云之乡。
我对蓝笔的主人说:我会回来。
你无须认同,然而我期待你的祝福。

Jan 4, 2008

从蔡细历说起

很多年前,我对蔡细历的印象,停留在妈妈的那一句话。
“我以前曾经在他峇株巴辖的妇产科诊所挂号看病”,妈妈指着报上的他说。
近年,我对蔡细历的印象停留在扶摇直上的马华副总会长兼卫生部长。
现在,平地一声雷的性爱光碟及随后的引退,相信大家都对蔡细历印象深刻。至少在2008年肯定如此。

2005年拍下的光碟出现在选举年,即便无法考究幕后黑手为何许人,这已经很明显的是一场政治陷害。开始时我没有想要看该光碟的念头,因为已经从友人口中得知片中男主角是何方神圣。到了蔡细历正式公开承认时,事情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所以,对于四处打听有关光碟的人,我真的很好奇,到底观看上述性爱光碟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哪里?如果之前你是基于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非得亲眼求证不可,那么到了蔡细历承认自己就是光碟中的男主角后,你又是为了什么理由而非看不可呢?

你是想证实蔡细历有没有胡乱替别人认错吗?还是想看看传说中的“卖花女”长什么样子?
你是想从中追踪线索,协助警方侦察偷拍者吗?还是想见识前马华副总会长的床上表现?
你认为这是体现媒体自由的行为吗?还是因为没看过这个光碟会很out-dated、没面子?
你认为这是行使你身为选民的知情权吗?还是纯粹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偷窥欲?

作为一位已婚男士对婚姻的不忠和作为一位领袖私生活的不检点,与整个被设计的偷拍光碟是两回事。在这个龌龊的政治阴谋上,被偷拍的蔡细历和女事主都是隐私权被侵犯的受害者。每一个人每一次的观看都是对受害者的二度伤害,也是对于偷拍文化及卑鄙政治手段的默许。我们凡事都应该持有同一标准,不管牵涉的人是你同情的、尊敬的、不屑的,甚至是讨厌的。

蔡细历当机立断的承认与道歉,相当程度出乎我意料之外。当然,我也认为这样的道歉绝对是权宜之计,尤其是他过后在辞职时感叹“我以为认错很伟大,原来不是每次的诚实都会有回报”,更令他之前道歉背后的计算无所遁形。但是再三思考之后,我觉得,就现实意义来说,在这起事件上,他可以做到的最好做法就是公开坦承并道歉。虽然,我们无法检验他的道歉的诚意度;虽然,他起初的“道歉但并不辞职”明显存有侥幸心理。

做错事(虽然所谓的“错”涉及到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争议)勇于承担本来是小学道德教育就学过的。问题是我们身处在一个做错事不需认错的国度,因此蔡细历的道歉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对我来说,蔡细历公开承认的做法值得正面肯定,但是总的来说他始终不是值得我敬重的政治人物。这样的评价倒无关其婚外情及私生活,而是身为执政集团成员党第三把交椅的他,并没有在在位期间为人民作出与其职位相称的争取与贡献。

知情权对我们的社会是一样新事物。我们应该藉着这次的事件,对于知情权的概念以及它和隐私权之间的牵扯作出更深入的探讨及辩论。这一刻的人们之所以对于人权有着完整的概念与理论,都是经过长期思想上的再三试炼和冲击而换取回来的。我们对于知情权的概念也将随着时间与经历的增长而更加确定。

所以,总结这宗轰动全国的性爱丑闻,我觉得其正面意义在于,我们终于有一位需要为了做错事道歉、因为(据报章所说的)民意而辞职的领袖;我们终于有机会针对知情权与隐私权去交换意见、探讨辩论。

好了,一切已经尘埃落定。请不要再去理会蔡细历种种心有不甘的“很多人都有女朋友,只是没有说出来”言论,或荒谬的“最大的错误是去同一间酒店”感慨;请不要配合令人鄙视的光明日报去追踪光碟女主角究竟是谁。请把你的目光回到司法丑闻林甘影片、阿丹杜亚炸尸案、巴生自贸区事件陈广才、巴生土霸王查卡利亚等等不了了之的案件身上。

我们要这个终年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国家终于正常,就从2008年开始。

Dec 28, 2007

遇见2008

去年马青的新年歌版权费风波戏码记忆犹新,咚咚锵锵的贺岁歌已经悄悄地再度响起。

炎黄子孙为中国申奥成功欢呼那一夜,日历刚好翻到“2001”那一页。转眼,奥运圣火即将照耀北京,就在那080808。虽然,喝彩与荣耀背后,十三亿人脚下的土地仍然被侵犯人权、剥削劳工、钳制新闻自由、破坏环境等黑影笼罩。

人生第一次履行选民责任的那一年,历史记载了划过陈水扁肚皮的子弹;刚回过神,原来高等法院已经宣布马英九特别费案二审无罪。

偶然看见第一天到吉隆坡念书时候车的餐室,才知道自己游走在这个城市已经四年有半。

时间总是一分一秒地往前,丝毫没有加减速。
只是回头一望,才惊觉一分一秒的流逝竟是如此地毫不犹豫。
翻开日记簿,才发现原来往往年头订下的目标,到后来不是忘了,就是无法完成。
2007年,你做过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快乐了吗?难过了吗?

也许,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活得像年终,这样我们才会有反思检讨的警惕。
或者,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活得像年头,这样我们才会有立大志做大事的士气。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
遇见2008,倒数3天。

有心

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上,遇见了去年的815纪念活动时有过一面之缘的松田。松田是高岛教授在冲绳琉球大学的学生。立志当一名教师的他,在大学时期曾休学一年到东南亚各国旅行,是一名有理想、有干劲的年轻人。

这次见到的松田感觉比去年健壮,皮肤也明显地变得黝黑,还蓄了满脸的胡渣,一脸刚结束流浪生活的样子。不变的是,咪咪的小眼睛和傻气的笑容,还是同样让人感到亲切。

松田在座谈会的交流时段发言,说他想当一名老师。他要把所知道的历史真相告诉学生、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清楚知道那确确实实存在的过去,大家一起诚实地面对这个已经造成的伤痕。

5岁以下的小孩总爱把“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挂在嘴边。到了上学以后,“我老师说”也慢慢地成了口头禅。记得小时候,很多同学的志愿都是当老师。大概那个年纪的小孩,都打从心里觉得老师好厉害、好伟大。

但是,长大以后,我们开始发现,老师的工作吃力不讨好。而与“前途无量”扯上关系的通常是医生、律师、会计室、工程师...所以,申请不到热门科系的,才考虑当老师;想找铁饭碗的,才想到要当老师。老师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职业,一份不需要灵魂的工作。然而,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用“朝九晚五打一份工”的心态来对待这个职业。老师,是需要用心来当的。爱心、热心、耐心、细心、恒心...缺一不可。

我想,唯有相信教育可以带来改变,喜欢分享生命、见闻、知识,拥有使命感的人,才能背负教师的责任。看着一脸认真诚恳的松田,我相信,傻乎乎的他,会是一位好老师。

Dec 27, 2007

有一种坚持

“日据工委会”是我工作的一个团体,全名为“马来西亚纪念日据时期殉难同胞工委会”,由雪隆区华团于1995年成立,目的在于纪念我国二战日据时期的死难同胞,并倡导爱好和平的讯息。

每次告诉别人我负责的小组是“日据工委会”,人家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问:“啊?日剧工委会?!”当然不会有人聘请我去研究日剧,领薪水看木村拓哉。所以,你真的搞错了,其实是日“据”工委会。

配合今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前阵子日据工委会举办了《南京大屠杀与马新大检证》座谈会,并邀请日本律师尾山宏、高中历史老师大谷猛夫以及本地历史学者李业霖主讲。

日本琉球大学高岛申欣教授带领一行11人的考察团,成员包括该大学师生,除了出席南京大屠杀座谈会,过后也到马六甲、柔佛、新加坡等多地进行历史考察及资料搜集。据说,他们计划明年推出一本旅游手册,介绍本地的二战纪念碑。而高岛对于本地二战纪念碑的资料掌握,就连本地文史工作者都为之赞叹。

这是两年内我第三次见到高岛教授。32年前,还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高岛为了收集橡胶、棕油及锡米等原产物的资料和照片,而来到了马来西亚。他意外地接触到本地有关二战时期日军暴行的资料,一些有别于他在祖国一向所接受的讯息。而这一趟旅程,几乎改写了他的一生。

1982年,日本发生篡改教科书事件。由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以“修正‘自虐性质的历史课本’,通过历史加强民族认同”为理由,把“侵略”一词改为“进出”。翌年,高岛开始在日本组织二战考察团到新马进行田野调查,并把收集到的资料编成小册子,丰富了日本民间的历史书籍资料。

发现二战真相的高岛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每年的殉难同胞公祭仪式都可以发现他的踪影。为了收集历史资料,他曾50余次自费访马,更组织学生与教师一同前来。他通过教学接触学生,传播正确的历史资料,致力于让更多日本人知道真相,面对真相。

1993年,高岛负责撰写高中现代社会科教科书。他那名为《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应重新考量》的文章中,其中部分史实内容不为教育部接受,因此他退出教科书篇写委员会。为了拒绝历史受到扭曲,身为公务员的他决定起诉日本政府、教育部及内政部。1998年,高岛获判胜诉。然而,有关判决却在日本政府上诉后被推翻。

无论如何,高岛和其他关注此事的日本民众继续推动另一个运动,即人民与教科书论坛。此外,他也将田野调查成果结集成书,希望更多日本人民有机会接触历史真相。

望着这位六十五岁长者,我在苍苍白发和熟悉的身影中,看见一种令人动容的坚持。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人在努力着,为的可能是事实真相、公平正义、人权民主、生态环境、扶贫救弱...不同的追求,却有着同样的坚持。

你呢?你是否也已经找到了,生命中值得去坚持的事情?

Dec 12, 2007

推荐-他他

,因为迷惑,所以写blog。
怀着沉重的心情,和依然坚定的信念,我们说过,我们会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受害者。
祝愿开张大吉!

,因为不爽,所以写blog。
你可能不知道张家扬是何许人。但是,他的声音肯定曾经在你生命中的某一段飘扬。
怒目斜视,高喊“Niamah!!!”,这是自我治疗,也是公民力量。

Dec 11, 2007

胡说八道

话说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马来西亚政府为了证明自己果真BOLEH,选择用别开生面的方式来庆祝这个备受国际社会重视的大日子。据说,这出名为《Malaysia Boleh》的大制作,可是执政集团精英绞尽脑汁,台前幕后总动员的诚意大制作。

锵锵锵,好戏开锣!


首先出场的是马来西亚最boleh的政府部门-Polis Raja Di Malaysia。这支警队声名远播,高深莫测,绝对don’t play play。根据资料显示,警队成员的共同特点是爱好喝咖啡,专长包括设路障、抓外劳、干预和平机会、制造混乱...总之什么都会,唯一抱歉的是不怎么会打击罪案,维持社会安定。

英明神武的警队一出场就前后逮捕了八名自称信仰集会自由的律师及游行参与者。这次的行动明显地是想告诉全国人民,在马来西亚,你可以信仰回教、佛教、兴都教,甚至睡教,但最好不要自讨没趣去信仰什么自由民主人权。你会后悔,如果你还活着。

为了使剧情更加峰回路转,高潮迭起,警队领导转身派遣特种部队以阻差办公为由,架走律师公会人权委员会主席云大舜。身手之敏捷叫人赞叹不已,绝非成龙、李连杰之辈所能匹比。

编剧意犹未尽,于是一句“来人呐!”,马上派人北上霹雳,南下柔佛,把反对党党要找来一起友情客串,演技精湛者还获送精美手铐一对,果然是人权日独家钜献。

由于观众反应热烈,幕后老板宣布特别加场演出。秉持着独乐乐不如总乐乐的信念,导演也特地安排向来苦无见报机会的一众爱穿黄衣的洁癖人士参演,连13岁的临时演员也加入阵容,场面好不热闹!

末了,身兼编剧监制导演演员的拉伯终于出场。只见一片昏暗的场景内,其正在沉思的英伟背影。镜头慢慢地拉近,男主角缓缓转过身来,说了一句“人权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安全故,两者皆可抛”,接着露出诡异的笑脸,然后镜头止住,悠扬的国歌随即奏起,为这场世纪演出划下完美的句点。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颁发最有前途新人奖,我肯定毫不犹豫地把手中一票投给总检察长Abdul Ghani Patail。你能不同意吗?他虽然非剧中男主角,然而那极具张力与深度的爆笑演出,把整个气氛推向高潮,令人印象深刻,堪称一绝!以“被释放后会再度参与集会”为理由,否定被扣者的保释权,这个极具创意的经典诠释,注定流芳百世,为世人所传颂。

如果你对以上斥资巨款的世界人权日戏剧感到满意,请在来届大选继续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国阵政府。保证惊喜连连,好戏陆续上演。

麻烦大家配合一下,大笑三声,再给个鼓励掌声。
都说了,统统都是胡说八道!!


新闻来源:
当今大马(中文版)
独立新闻在线

Nov 20, 2007

漫步在云端

趁着空闲的周日,随着爱好登山的朋友,到云顶山脚爬花果山去了。
办公室生活让人几乎每天8小时坐在电脑前,加上平时总是忙碌而极少运动,是时候让自己动动手脚,流汗充电。

二十余人的队伍中大多是登山常客,所以刚开始不久一溜烟地就不见踪影。留下我和同行的朋友,依着慢半拍的速度,在后面跟着。我们先是登上第一座山,再穿过一段泊油路,然后沿路下山,再登上另一座山峰为终点。途中不止攀山,还涉水。冰凉的山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提供登山者继续前进的能量。

山路处处泥泞,结果我才开始就滑了一跤。未几,开始掌握了环境,也适应了手上的拐杖,便慢慢进入状况,一路手脚并用,连走带爬地前进。花果山的树林并不十分浓密,偶尔抬头都可看见散落在蓝天的朵朵白云。山中空气清新,薄雾弥漫,不时闻到各种不知名的植物所发出的味道。平时耳际的汽车引擎声、人们的话语声,此时都转换成满山昆虫的对话、鸟儿的歌唱和猴子的呼唤。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是宁静和舒服的,令人心旷神怡,精神奕奕。




缺乏运动的体魄经不起试练,每每往上爬不久,我就需要停下休息换气,吃糖果补充糖份。幸好朋友们都很耐心地等我,跟我一起慢慢走。朋友们一路上不断告诉我“就快到了”,“还差一点点”,“前面就是了”。靠着他们的鼓励(当然也可以诠释为哄骗),我最终顺利抵达了终点!小、中学所学到的“守望相助”、“不怕慢,只怕站”、“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基本上我都在这一天重新复习了一遍。

若问我,半路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可有想过要放弃、走回头?可能有吧,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继续往前走。也许我能力并不好,但幸或不幸,我是相当执着且好胜的。所以当决定要走时,就不会去考虑放弃。

几次筋疲力尽,双脚乏力的时候,几乎觉得自己到不了终点了。但是往往歇一歇,深呼吸,又可以上路了。所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有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但是原来对登山者来说,歇息虽是必需的,但是却不能停下太久,否则就很难再走下去。突然发现,原来很多道理在不同的事情上都同样地适用。与听懂的人共勉之。

结束旅程回到起点时,已经是傍晚五点了。屈指一算,原来我们在上山下山之间,游走了四个时辰之久!回想起来直觉不可思议。当初决定要来得时候,朋友告诉我大约须六小时(我的水平比较低,所以六小时到不了)。当时的我从未认真去想过,所谓六个小时其实是有多久。手脚不灵活的我一路上跌跌撞撞,这会儿撞到树干,那边不小心握着长满刺的树枝,加上不请自来的水蛭,结果完成旅程后全身伤痕斑斑,战绩累累。果然,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隔天朋友寄短讯问候我(应该是怕我会挂掉),也给我打气说道:
“你毅力、坚持都做到了,这是登山者的基本信条!加油!”

登山是体力的锻炼,更是意志力的训练。虽然花果山之旅让我接着的几天四肢酸痛,行动不便,我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

Nov 2, 2007

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指的是心里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盼望的事情都能成真。
心想事成不只是靠运气或是所谓前世修来的福气,更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换来的。

有没有发现,常常当你接触一样新事物过后,有关这个事物的种种好像会突然不断地出现在你面前?比如:去年我的同事由于接到家属投诉,谓部分麻疯病人的墓碑遭到花农破坏,而到双溪毛糯一带展开田野调查。跟着,非常巧合地,我们发现了刚出版的《希望之谷》。这本书让我们对双溪毛糯麻风病院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在整理旧档案时又发现,原来隆雪华堂在许多年前曾经捐款资助该麻疯病院。一切有关的点点滴滴,好像突然之间都自动冒了出来。

我们的感官习惯选择性地接收外来的讯号。新的事物由于没有办法和现有的记忆结合,所以它对大脑来说往往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有时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忽略这些讯号。但是当我们开始对这样事物有了认知,过后总会惊觉,原来它一直都存在于你我身边,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所以,如果你发现某样新接触的事物很神奇地不断出现在你周遭,那其实只是你以前没有察觉它的存在而已。

而当你心里恳切地盼望某样东西、某件事情的发生时,大脑会依循这样的意愿,把它列为优先次序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对于有关的讯号特别敏感,特别注意,也就特别容易发现。当我们所盼望的终于实现时,这样的心想事成背后可能是努力、也许是运气、或者是缘分,但绝对不是单纯的上帝保佑。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事情之间都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似有若无,扑朔迷离。我曾经说过,我相信“当你真心渴望一样东西,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笑到最后的,往往是最用心的人,和坚持到最后的人。

The moral of the story:
1. 很多的人、事、物一直都在,只是等待你去发现。
2. 心想事成不是菩萨庇佑,幸福总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
3. 只要心真的想,事,是真的会成的。